1992年的初秋,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北园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十八岁的边晓斌站在汉口路的校门口,紧了紧肩上沉重的行囊——里面除了一床母亲连夜赶制的棉被和几本翻旧的法学入门书,更装着和棉线一起缝进针脚里的记忆:老家小卖铺被油渍浸得发亮的木头柜台,玻璃罐里五彩水果糖折射的阳光,父母弯着腰为乡邻称盐打油时绷紧的脊背,以及那些递来皱巴巴零钱的、布满老茧的手。这些市井烟火的记忆,如同胎记般烙在他的生命里,成为他日后所有法律思考最原始的注脚。
在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明亮的教室里,这个来自小县城的青年总是坐在第一排。课余闲暇,当同学们仍沉浸于研究德国民法典的精密体系时,他更乐于在课后跑到鼓楼菜场,蹲在鱼腥味弥漫的摊位前,观察菜贩们如何用三言两语做成买卖;当舍友们争论罗马法原理时,他正坐在南园后门的民工食堂,听包工头用浓重的方言计算工钱。民法课的张教授称他是“贴着地皮学法”,他摸着后脑勺笑道:“我家柜台早教会我了——法律该是百姓称盐的秤,不是衙门悬梁的剑。”这句话后来被108室的舍友们反复提起,成为他们共同的法学愿景。

边晓斌与同学们
在宿舍楼昏暗的廊灯尽头,108室的灯光永远是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最晚熄灭的那盏。边晓斌的书桌紧挨着窗户,见证着南大校园从暮色四合到晨光熹微。他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学习秘籍,深夜的宿舍里也常能听见他压低声音为舍友讲解疑难案例。最让同学们津津乐道的,是边晓斌每年拿到奖学金后的保留节目——用奖学金请全宿舍去青岛路“下馆子”。一个夏夜,在锅气十足的“苍蝇馆子”里,陈刚毅同学曾问起大家未来的职业规划,他举起汽水瓶说:“我妈说,念书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伴着玻璃瓶的碰撞声,永远地印刻在了每个舍友的心里。
这个法律系优等生的书桌整洁得出奇,案头除了摞得齐整的《法学研究》,还摆着一本手写的菜谱。他把研读判例的专注劲儿同样用在了研究火候上,逢年过节露两手都不在话下。周五晚上的学生活动中心,又能看见他跳恰恰的身影。他说,跳舞需要精准的节奏控制和动作编排,这与法律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异曲同工。睡在他上铺的王宗磊同学说边晓斌是个有毅力、有恒心的人。每天清晨六点,他总是轻轻带上门离开宿舍,去北园操场晨跑。这个习惯他毕业后也延续下来,雷打不动地坚持了近三十年。“学法要有副好身板”,这是他留给学弟学妹的口头禅。

校园里的边晓斌
他不仅将自己的学业与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更以温暖的目光关注着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陈春保同学记得,每当发现同学神情低落,边晓斌总会适时走近,轻轻拍拍对方的肩膀——那掌心传来的鼓励与温暖胜过千言万语。当仲伯君同学因骨折行动艰难时,边晓斌的身影便成了最可靠的支撑:总是清晨出现在宿舍门口搀扶上课,午间穿过拥挤的食堂带回热腾腾的饭菜,傍晚帮忙整理笔记。即便汗水浸透衬衫,他也只是随意抹一把额角,笑着摆摆手:“搭把手的事儿。”那轻描淡写的语气,仿佛这些默默付出真的只是举手之劳。话音未落,他又转身奔向下一件需要“搭把手”的事。
校园文化节的夜晚,大礼堂常组织歌迷见面会,兴奋的歌迷把舞台围得密不透风。作为学生自律会副会长,边晓斌要确保活动开展既活泼热烈又安全有序,在人群里常常看到他来回穿梭的身影。一旦有人意外受伤,边晓斌维护好现场秩序后,就二话不说背上伤员往校医室跑。待安顿好伤员,刚顺口气,门外自律会同学的一声呼唤,他忙碌的背影又消失在黑夜中,只在校医室的地上留下几粒彩带亮片。在边晓斌的世界里,帮助他人从来不是需要利益权衡的或然选项,而是深植于心的本能反应。
二十年后,当他掷地有声地说出“人民群众的诉求等不得、拖不起,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时,很少人知道,他一定又想起了儿时小卖铺里父母绷紧的脊背和乡亲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就像没人注意到,他始终放在公文包夹层的那颗已经融化变形的水果糖——那是他法学人生最初的甜味,也是他永远的精神锚点。
供稿:边晓斌校友同学
供图:边晓斌校友家属